第39章屠夫之路


    帝国历520年,春。
    天空落下淅淅沥沥的小雨,料峭春寒冷彻骨髓。
    一名高瘦、严肃的老人正独自骑马离开无虑宫,虽然眼中的疲倦几乎无法遮掩,但老人依然把腰杆挺得笔直。
    他即将启程前往山前地,全权负责平息叛乱、肃清逆党、恢复帝国权威。
    在那里,他要对决他曾经的侍从、门徒和封臣——托尔梅斯的内德。
    只有被浓烟呛醒,人们才会思考:最初的那粒小火星是什么?
    一声辱骂?一记耳光?一起私人仇杀?
    那些都已经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叛乱之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势。
    不仅整个弗斯兰德公爵领正熊熊燃烧,就连维内塔公爵领那些自治城市也在蠢蠢欲动。
    必须要尽快扑灭这场大火,否则遮荫山脉以南的领地都将化为灰烬。
    但一个难题横亘摆在他面前:他的兵团驻守在帝国北疆,而烽烟四起的山前却位于帝国版图最南端。
    海运几乎被掐死。
    叛党的桨帆船从塔尼里亚群岛出,疯般破袭帝国的海上航线。
    而皇帝的舰队两年前在一场同弗莱曼苏丹的海上决战中全军覆没,至今仍未恢复元气。
    他的士兵唯有用双腿跨过整座帝国、翻越高耸入云的遮荫山脉,才能最终见到他们的敌人。
    帝国历559年1月12日,杰士卡大队从双桥军营出,那时队伍中只有百十辆双套大车。
    六天后,辎重队抵达边境小镇马头坡,行驶在土路上的大车数量已经过两百辆。
    其中只有不到一半属于军方辎重队,其余都是沿途加入辎重队的商贩、掮客和投机者。
    想要区分很简单:辎重队用的都是双套四轮马车;而民间大车五花八门,两轮、四轮、骡车、驴车甚至还有慢吞吞的牛车。
    后勤被阿尔良公爵定义为“调兵遣将并使之得到补给的实践艺术”
    。
    听起来轻飘飘的“调遣”
    和“补给”
    两个词,做起来难如登天。
    为了将他的兵团从北疆调遣至塞纳斯海湾,阿尔良公爵精心规划了一条运兵路线,即后来大名鼎鼎的“屠夫之路”
    。
    屠夫之路自帝国北境要塞磐石堡出,沿途经过二十余座帝国重镇以确保补给,最后通过瓦恩库什山口翻越遮荫山脉,抵达塞纳斯海湾。
    阿尔良公爵提前派遣工匠,沿途修筑营地、拓宽道路、架设桥梁,并按照每日行军距离设置补给站。
    军靴践踏泥水的脚步声、长枪互相磕碰的撞击声、疲倦的士兵在沉默中行进许多老人谈起这些仍然历历在目。
    正常情况士兵每天可以在屠夫之路上行进22公里,强行军的每天可以行进37公里。
    前后两次征讨,帝国经由屠夫之路向南方调遣的士兵过十万名,期间没有因为补给出现任何减员。
    不计其数的军需物资也是通过在这条路线补给平叛军队。
    不过屠夫之路最后造成的最大影响不在于军事,而在于民生。
    因为连接二十余座大城,且沿途设有营地和补给点,许多商人开始经由这条路线运输货物。
    名为“屠夫”
    的道路最后却为沿线带去繁荣,这大概是它最初的规划者也不曾料想到之处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