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章 管仲的智慧 如何让齐桓公不费一兵一卒成就霸业(第2页)
管仲回答:“各国的心思还没有完全统一,等到会议召开并且不散场,才可以进行盟约。”
桓公听了说:“好的。”
到了三月初一,天气晴朗,五个国家的君主都聚集在祭坛下。
一番礼节之后,桓公向各位诸侯鞠躬致意,说:“周朝的王权已经被废除,叛乱不断。
我奉命于周天子之下,召集各位诸侯来恢复王室的权力。
今天的会议必须推举一人作为主宰,然后我们才能归属于一位领导,实施政策,让天下的百姓得到福祉。”
各诸侯私下里纷纷议论:如果推举齐国的君主,那么宋国的爵位最高,是公爵,而齐国只有侯爵,这样的尊卑有序;如果推举宋国的君主,那么宋国的君主是新立的,依靠齐国的定位而来,因此不敢自居高位,面临着两难的局面。
陈宣公杵臼越过座位说:“天子把纠合诸侯的使命交给齐侯,谁敢代替他?我们应该推举齐侯作为盟会的主宰。”
诸侯们都说:“除了齐侯,没有人能担此重任,陈侯的话是正确的。”
桓公再三推让,最终登上了祭坛。
齐国的君主担任主持人,宋国的君主次之,然后是陈国、蔡国和邾国的君主。
各国的排列已经确定,鸣钟击鼓之后,他们先向天子的空位行礼,然后再互相拜谢,表达兄弟之间的情谊。
仲孙湫拿着一份盟约,跪在地上读道:“在某年某月某日,齐国的小白、宋国的御说、陈国的杵臼、蔡国的献舞、邾国的克,接受天子的命令,在北杏这个地方聚会,共同支持王室,拯救弱小,扶持危难。
如果有人违背盟约,各国将共同征讨他!”
诸侯们纷纷拱手表示接受这个命令。
《论语》中称赞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,其中第一次会盟就是在北杏这个地方。
髯瓮有一诗描述了这次会盟的盛况,说:“济济冠裳集五君,临淄事业赫然新。
局中先着谁能识?只为推尊第一人。”
当诸侯献酬结束时,管仲走上台阶说:“鲁、卫、郑、曹四国,之前违背了周王的命令,没有来参加会盟,我们不得不去讨伐他们。”
齐桓公举手向四国的国君说:“我的国家兵车不足,希望诸位一同出力。”
陈、蔡、邾三国的国君纷纷表示响应:“我们敢不率领军队跟随您吗?”
只有宋桓公默默地没有回应。
那天晚上,宋桓公回到馆舍,对大夫戴叔皮说:“齐桓公太过狂妄自大,越过自己应有的地位主持会盟,就想调遣各国的军队。
将来,我们的国家将会因疲于应付而受苦。”
戴叔皮说:“各国的态度还分为支持和反对两派,齐国的势力尚未完全集结。
如果齐国征服了鲁国和郑国,那么它的霸业就完成了。
齐国的霸权对宋国来说并非好事。
在参会的四国中,宋国是最强大的,如果宋国不参与战争,其他三个国家也将瓦解。
何况我们今天来参会,只是想得到周王的命令,确定我们的地位。
既然已经参加了会议,还有什么可等待的呢?不如先回去吧。”
宋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,于是在五更时登上马车离开了。
齐桓公听说宋桓公背弃了会议逃回国去了,非常生气,想派仲孙湫去追赶他。
管仲说:“追赶他不是道义之举,我们应该请求周王的军队去讨伐他,这样才师出有名。
但是,还有比这个更紧急的事情。”
桓公问:“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紧急的?”
管仲说:“宋国虽然遥远,但鲁国却离我们很近,而且鲁国是王室的同盟国,如果不先征服鲁国,怎么能征服宋国呢?”
桓公问:“攻打鲁国应该从哪条路走?”
管仲说:“在济水的东北方向有个小国叫遂,它是鲁国的附属国,国家小且弱,只有四个姓氏。
如果我们用重兵压境,不用多久就能轻易地征服它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