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节(第2页)


    前些日子真州上奏,欲在他们那里制上几艘,则从那里到两浙,每年省无数人力。”
    杜中宵喜道:“那船若是成了,汴河每年不知多运多少货,省多少人力,那才是功德无量!”
    韩绛叹了口气:“可惜还是不尽如人意。
    一是那船太贵,再一个难免有一些小毛病,又没有几人能修。
    是以现在只能有几艘在那里跑着,又能够大量使用,还不知道到何年何月。”
    “万事开头难,只要有了开始,总会慢慢好起来。
    此事要办好,中书可以在京城建处学堂,专门教训此物如何修理,当能好得很多。”
    韩绛点了点头。
    他的正职是开封府失官,公务繁忙,车船只是业余爱好。
    因为现在缺点太多,朝廷现在对那东西并不热衷,发展得并不理想。
    而汴河又不是随便可以行船的地方,私人参与不进来,发展缺乏动力。
    不管是蒸汽机还是火枪火炮,杜中宵只是埋下了一烂种子,现在刚刚发芽而已。
    大多数人的眼里这只是个新奇事务,要等到被广泛认可,全社会主动施肥浇水,还不到时候。
    这就跟种地一样,从种下种子到发芽,是最艰难的时候。
    只有不懈地坚持和爱护,让幼苗渐渐成长起来,最后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。
    杜中宵也不及,自己现在官卑位低,技术成熟也只有一边看着。
    入城难
    政事堂里,几位宰执处理罢公文,坐着小憩。
    参政吴育拢着袖子,到首相贾昌朝面前拱手:“相公,麟府路王军马和火山军杜知军已到京城,在城外待旨。
    年前唐龙镇一战,他们处置得当,不只是得了唐龙镇这处要地,全灭入寇的契丹人,做事又有分寸,让契丹人无话可说。
    此是近几年难得的大胜,朝廷当重赏,以安将士和边臣之心。
    到京城而不得入,极为不妥,当极早引对。”
    贾昌朝不紧不慢地道:“唐龙镇地处三国之间,多方称臣,比不得其他地方。
    虽然契丹人最终认了此事,还不知党项那边怎么想。
    还是等一等,有了陕西路消息,再引对不迟。”
    吴育面色不悦:“边臣立功,不从速赏赐已失人心,岂有再拒之京城之外的道理!
    这两年契丹与党项交恶,大战不已,正是本朝巩固边疆的机会。
    如此冷落唐龙镇一众功臣,只怕西北将士更加畏缩。”
    贾昌朝道:“此事我自有处置,你不必多言了。
    边疆大事,一切都应慎重。”
    见吴育满面怒色,悻悻地回到自己案前,一边的新任参政文彦博道:“吴大参说的也有道理,边臣回京述职,依例当立即引见,让他们等在城外不好。
    枢府移文,欲让王凯两日后见驾,火山军知军也应当一起。
    不然,大家面上都不好看。”
    贾昌朝道:“此事我再与枢府商议,你们不须议论。”
    夏竦回朝任枢密使前不久,惯例是由昭文相兼任枢密使,贾昌朝刚刚辞去兼职不久。
    对于枢密院的事务,政事堂的其他几位宰执不好多说,文彦博叹口气,也不再说什么。
    吴育和文彦博都是天圣五年进士,四十出头为执政,这个职位上是极为年轻的。
    此时的政事堂老中青结合,本该是有番作为的时候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