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章 生活的歌声(第6页)
三妹子一脸茫然地看着他们,问道:“交税?交什么税啊?我们以前可从来没交过啊。”
小张板着脸解释道:“从今天起,卖冰棍雪糕都要交税了。
这是规定,你们必须得交。”
三妹子一听,心里犯起了嘀咕:“这好好的,怎么突然要交税了呢?而且我们就是小本生意,挣点辛苦钱,哪有那么多钱交税啊?”
其他卖冰棍的人也纷纷附和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就是不愿意交税。
小张见大家都不愿意配合,脸色变得很难看。
他威胁道:“你们要是不交税,可别怪我不客气。
到时候,不光要收税,还要罚款。”
大家还是不为所动,僵持了好一会儿。
小张实在没了耐心,一挥手,对助手们说道:“把他们的东西拿走,抵税!”
助手们一拥而上,开始抢夺摊子上的东西。
三妹子见状,急忙冲过去阻拦:“你们凭什么抢我的东西?这可是我的生计啊!”
小张一把推开三妹子,指着她的大阳伞说:“就拿这个抵税了!”
说完,几个助手七手八脚地把大阳伞拆了下来,抬上车扬长而去。
三妹子瘫坐在地上,看着空荡荡的摊位,眼泪止不住地流。
她怎么也想不明白,自己只是想挣点钱,怎么就这么难呢?而村子里的其他人,也都对这件事议论纷纷,有的指责小张滥用职权,有的抱怨老李头多管闲事,原本平静的村子,一时间被搅得鸡犬不宁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卖冰棍雪糕的风波渐渐平息,但那份不公平和无奈,却深深地刻在了三妹子和村民们的心里。
他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生活着,盼望着有一天,一切都能变得公平公正,每个人都能靠自己的双手,过上安稳的日子。
三妹夫调到他家乡的镇中学任教后,一家人便搬到了宝东县里。
房子是汪兴隆帮忙购置的,那是一座两间平房,坐落在县城偏东,离学校近,位置恰到好处。
前有开阔的院子,能种花种草,晾晒衣物;后有不小的菜园子,三妹子已经在心里盘算着要种上辣椒、茄子、豆角这些家常蔬菜。
这房子宽敞明亮,周边环境也格外安静,三妹子一踏入,就觉得满心欢喜,当下认定这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家。
在安顿好新家后,三妹子就开始着手重操旧业——招收寄宿生。
回想起在之前的地方,她凭借着为人实在和优厚的寄宿待遇,收获了众多家长的认可和孩子们的喜爱,积攒下了不少好口碑。
如今到了新环境,她还是秉持着一贯的原则,给出的待遇丝毫不打折扣。
每天天还没亮,三妹子就一头扎进厨房,精心准备早餐,鸡蛋、牛奶、面包,一样都不少;中午和晚上,必定是三菜一汤,精心搭配,力求营养丰富。
她会做孩子们都爱的糖醋排骨,每一块都色泽红亮,外酥里嫩;或是鲜美的鲫鱼豆腐汤,奶白色的汤汁浓郁醇厚。
孩子们住的房间,三妹子更是收拾得一尘不染,定期换洗床单被罩,让孩子们住得舒适又安心。
隔壁住着一位大嫂,同样也是干招收寄宿生这一行的。
一天中午,邻居大嫂在院子里晾衣服,被三妹子厨房里飘出的红烧排骨香味吸引,忍不住走进来。
只见三妹子正站在灶台前,熟练地翻炒着锅里的排骨,锅里的排骨在油的滋润下,滋滋作响,散出诱人的香气。
大嫂忍不住开口:“妹子啊,你瞧瞧你,给这些学生吃这么好,成本得多高啊,能挣到钱吗?咱们这是做生意,又不是做慈善,可不能太实在了,差不多就行了。”
三妹子一边往锅里加入调料,一边笑着回应:“大嫂,我也琢磨过节省成本这事儿,可每次看到这些孩子,一个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吃得不好怎么行呢?我也不图挣多少大钱,只要能把孩子们照顾得健健康康,我心里就踏实。
再说了,孩子们吃得开心,家长们才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呀。”
邻居大嫂听了,无奈地摇了摇头,嘴里嘟囔着“你这妹子太实心眼”
,便转身离开了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