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少年志山河梦(第2页)


    轿顶四角各铸一尊铜鎏金螭,以失蜡法浇铸出鳞甲分明的兽面,怒张的獠牙间距精确到半寸,呈现出蓄势待的动态感。
    年仅五岁的赵桓,身形尚小,趋近轿舆时,举止间却尽显熟稔之态,显然绝非初次乘用。
    他扬起稚嫩的右臂,右手稳稳握住左侧轿杆,那小手在粗壮的轿杆映衬下显得格外娇小。
    而后,凭借着孩童独有的敏捷,他微微侧身,将小小的重心巧妙偏移。
    紧接着,膝盖微微弯曲。
    虽身躯不大,动作却行云流水般流畅,轻抬小脚,便极为利落地迈进了轿舆之内。
    就在踏入檐子的刹那,赵桓下意识地偏了偏头,余光不经意间扫向墙角。
    只见一队班直正迈着整齐步伐巡逻而过,士卒们头戴凤翅盔,盔缨随风轻摆。
    那坚硬的头盔下,一张张面孔满是青涩,尚未褪去的稚气在眉眼间显露无遗。
    一看便知是初入军旅不久,竟还带着新兵特有的生涩与质朴。
    禁军,作为北宋军事体系的核心力量,乃是中央直属的正规军队,在当时亦被尊称为“上军”
    。
    回溯至宋朝初年,禁军的统辖权分归殿前司和侍卫司。
    这两个机构并称“二司”
    ,共同执掌着大宋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。
   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军事制度的变革。
    不久之后,禁军的编制架构生了重大调整,演变为殿前司、马军司以及步军司,此三者合称为“三衙”
    。
    并由此构建起北宋禁军全新的领导与管理体系。
    在北宋禁军的庞大编制中,又细致地划分出班直、系将禁兵、不系将禁兵以及地方禁军这几大类别。
    其中,班直地位特殊。
    它直接隶属于殿前司,肩负着最为重要且神圣的使命——承担大宋皇帝的贴身安保以及宫城的日常守卫工作。
    其成员皆是从众多禁军精锐中精挑细选而出,个个武艺高强、忠诚可靠,是皇帝身边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。
    至于系将禁兵,则堪称北宋军事力量中的利刃尖兵,主要承担对外征战的重任。
    神宗在位期间,大力推行“将兵法”
    ,这一举措深刻地改变了北宋军队的作战格局。
    在此之后,诸如捧日军、天武军等一批由固定将领统率的野战部队,凭借着长期磨合形成的默契、严格系统的训练以及精良的装备,逐渐成长为北宋中后期对外作战的绝对主力。
    相较之下,不系将禁兵与地方禁军则继续沿用旧有的更戍法。
    所谓更戍法,规定禁军每间隔两到三年,便要进行一次戍守之地的轮换。
    朝廷推行这一制度的初衷,在于实现“兵无常帅,帅无常师”
    的理想状态。
    极力避免将领与士兵之间因长期相处而形成过于紧密、稳固的隶属关系。
    从而,杜绝地方军事势力坐大,威胁中央政权的潜在风险。
    然而,这一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暴露出了诸多严重的弊端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