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章 扬州 盐商故巷瘦西湖畔与扬一益二的沉浮余香


    南通的海风尚未退散,我便踏上驶往扬州的中巴。
    江北平原的田野在窗外绵延展开,水田与果林杂糅而生,一道道灌渠与运河分不清界限。
    我仿佛正被引向一座隐藏在古书与青砖之间的城市——扬州。
    小时候读《小刀会》《扬州慢》,以为扬州是温婉的、诗意的,后来才知道,它也曾辉煌,也曾沉寂,它是一枚金错刀,锋利而带香。
    一、初入扬州:一城半水的晨光
    我住在东关街边的一家民宿,砖木结构、灰瓦长廊,临街的小窗外能看见晨起烟雾从巷子深处缓缓升起。
    老板姓马,是个年轻的文史爱好者,正在整理一份关于清代扬州盐商宅院的老地图。
    我问他:“你怎么看这城?”
    他笑:“扬州像极了老派名士,衣领翻得整齐、话说得文雅,心里却装着一整个商业帝国。”
    “你来对季节了。”
    他补了一句,“春天的扬州,是最懂温柔的季节。”
    我顺着他的建议,清晨沿着古运河而行,河面波光潋滟,两岸柳丝垂地,偶有晨练的老人轻拍太极。
    江南的清柔,在这里被推至极致。
    二、东关街·盐巷·纸马铺
    东关街不长,却足够让人慢行一整日。
    街巷之间,店铺林立,雕花木窗、手写牌匾,连一碗桂花糯米藕都像是从乾隆年间端出的。
    我走进一间叫“伍记纸马铺”
    的老店,门口悬着红纸灯笼,墙上贴着手绘纸马、纸人、纸厢轿。
    老板娘姓伍,是四代纸扎匠人。
    她边烧水边说:“现在买这些的人少了,但我们还做,不能断。”
    我问她:“以前卖得好吗?”
    她笑:“盐商家里哪家不买?祭祖、嫁娶、招财、送别,一年四季都用得着。”
    她将一匹纸马递给我:“你写地图的,把这匹马记进去,算它陪你走段路。”
    我接过那张灰蓝马纸,心生暖意。
    扬州的巷,不止是通往生活的路径,更像通往一座座未完的叙事——盐巷深处,故事正藏在灯影与纸缝之间。
    三、瘦西湖:桥多非重,水瘦有意
    午后,我来到瘦西湖。
    这片湖并不大,却因“瘦”
    而灵秀。
    水面窄长,两岸亭台楼榭、杨柳拂岸,堤上古桥如链,断续铺展。
    我在五亭桥上驻足,那是扬州名胜之最,石拱五联,亭阁五座。
    站在桥上,能看见对岸的白塔静立如山影,湖心荡起一圈圈涟漪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