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章 后记与外传一(第2页)


    诸吕势力犹如一股潜藏的暗流,在宫廷内外涌动,威胁着汉室的安定与繁荣。
    就在这一关键时刻,陈平挺身而出,肩负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    他深知,大汉王朝的稳定与延续,离不开贤能之士的辅佐与支撑。
    而张良的智慧与遗训,一直是他前行道路上的明灯。
    于是,陈平谨遵张良所传授之妙计,在吕后因病逝世之后,仿佛一位深藏于帷幕之后的卓越导演,全神贯注且小心翼翼地策划着每一个关键步骤。
    他深知此次行动关系重大,稍有差池便可能满盘皆输,因此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    陈平积极联络灌婴以及周勃,此二者均为智勇群、德高望重的开国功臣。
    他们心怀对大汉王朝的无限忠诚,同时也对张良留下的遗训怀有深深的敬意。
    三人一拍即合,紧密合作,齐心协力共同构思并拟定出了一个看似天衣无缝、毫无破绽的精妙计划。
    在宫廷那错综复杂、波谲云诡的权谋争斗之中,他们宛如行走在钢丝之上,需时刻保持警觉,以巧妙之法避开一个接一个阴险狡诈的陷阱。
    面对层出不穷的危机,他们临危不乱,冷静应对,一次次化险为夷。
    这场没有硝烟弥漫的激烈战争,气氛紧张到令人窒息,每一个决策的做出、每一次行动的实施,都如同在天平两端放置砝码一般,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大汉王朝未来的兴衰荣辱与生死存亡。
    而在这一过程中,更值得称赞的是陈平那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凡的政治智慧。
    在大事已定的关键时刻,他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所冲昏头脑,而是依然保持着清醒和冷静。
    他深知,稳定政权、安定民心才是重中之重。
    于是,他暗中迎立代王刘恒为汉文帝。
    这一选择,实则是遵循张良以道治国之策的智慧体现。
    据史书记载,当年陈平与周勃在商议究竟该拥立哪位皇子为新帝之时,他们经过深思熟虑、反复权衡之后,最终决定完全按照道家所推崇的标准来进行抉择。
    而在众多皇子当中,代王刘恒脱颖而出,成为了不二之选。
    代王刘恒向来以温俭恭良着称于世,其为人处世沉稳内敛,且勤勉有加。
    自他掌管代地以来,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土地的治理之中。
    在漫长的岁月里,他不辞辛劳,亲力亲为,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和才能,将原本荒芜贫瘠的代地逐渐打造成了一片繁荣昌盛、井然有序的乐土。
    在这里,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,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、和谐美好的景象。
    在代国,刘恒始终秉持着“以道德为本,仁爱为怀”
    的治国理念。
    他深知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稳定和展的重要性,因此十分注重对民众的关怀与爱护。
    无论是面对普通百姓还是朝中官员,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,以礼相待。
    而且,每当遇到天灾人祸或者百姓生活遭遇困难的时候,刘恒总是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,想尽办法帮助大家渡过难关。
    正因为如此,刘恒不仅赢得了代国民众自内心的尊敬与拥戴,更是声名远播,令其他各地的人们也对他赞誉有加。
    尽管在讨伐诸吕的过程中,刘恒并未立下赫赫战功,但他的品德和治国理念却深深地打动了陈平与周勃的心。
    陈平深知,在这个关键时刻,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勇有谋的将领,更需要一位能与民同甘共苦、以道德治国、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的君主。
    刘恒的品行和才能,无疑是最符合这一要求的。
    正是陈平的这一意见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使得众人最终一致认同了刘恒。
    刘恒继位后,史称汉文帝。
    在他的统治下,西汉初政权迎来了又一次平稳的过渡,社会秩序逐渐稳定,百姓生活得以安宁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